通过本次暑期调研,“暖阳”调研团发现,疫情常态化新形势下社会对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志愿服务者们需要有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中国人民都能在危急关头表现出崇高的精神风貌。武汉疫情爆发之时,大批防疫人员物资急需调配。在这一背景下,各种接送医护人员信息、物资需求信息一旦发布,很快便有人响应。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热心公民,成立了各种志愿队。在武汉“封城”的环境下,在“最美逆行者”医生护士遇到出行困难的时候,市民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开车义务接送,这种志愿服务因为志愿者们空前积极的姿态最能解决问题、最有实际效果。
(二)志愿服务者们应有全局观念,有纪律与规则意识。当政府逐渐解决困难,为医疗人员提供专门交通或者安排就近食宿之后,带有风险性的志愿服务就要及时结束,服从政府部门规章,以配合政府等其他部门的疫情统筹工作,保障志愿者的安全。
(三)志愿服务者们要练就过硬本领,兼有专业能力与热情态度。
新冠疫情具有传播力强、致死率高的特点,对于社会资源调配和其他工作的部署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了确保志愿服务工作能高效地服务疫情防控,并于疫情高峰期结束后能服务经济复苏与社会发展,志愿服务者需要进行足够的相应培训,确保志愿服务不添乱。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团队增进了对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志愿服务状况的认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认识到存在值得继续深入探究的地方。
(一)线上志愿服务模式仍待创新
通过调研发现,受疫情影响,许多志愿服务组织者被迫采用线上方式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知有部分人群对于线上志愿服务形式认可度较低,他们认为线上难以开展有实际帮助的志愿活动。因此,如何探索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线上志愿活动形式,使志愿服务实现社会需求、时代发展趋势与防控疫情特殊需要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值得继续思考的重点之一。
(二)部分志愿服务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周可心发现,平日里经常举办活动的祠堂受疫情的影响而走向荒芜,疏于管理。然而,许多类似祠堂维护的志愿服务活动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受疫情冲击,这些活动难以为继,这也反映出部分志愿服务活动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管理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从而兼顾疫情防控与满足社会需求。
(三)部分志愿服务效能有待提高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志愿服务活动仍流于形式,志愿者抱有较强的功利心,单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志愿,从而使得志愿服务活动难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此,志愿服务参与者需要增强服务意识、奉献精神,这是一个久久为功的教育过程。
(文/王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