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为了多方面地了解济南老字号,队员们来到了杜福庄胡琴铺,对胡琴第三代传人杜文源老师进行采访。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杜福庄胡琴铺,于2011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1910年代起,便扎根济南市历下区鞭指巷,但于由于政府用地的需要,于去年搬迁至东关大街海右酒店2楼。
胡琴,又称乡胡、稽(同奚)琴,历史悠久、形制古朴、发音柔美、音色动听,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京剧中常见胡琴的身影,在北京、山东、天津等地更是常见。杜文源老师讲述了许多胡琴的知识,大家从开始对胡琴的一无所知到对胡琴整个制作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胡琴的制作工艺非常繁杂,从选材到制作再到完成后对整体的检查,一把胡琴的产生要经历十五天左右。
杜老师对于琴的要求非常高,由于全部是手工制作,无法批量生产,一次最多也只能是五把同时生产。也正因如此,做胡琴切忌浮躁之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取的,把胡琴作为副业也是不切实际的。老师说,制作胡琴对于他而言,与其说是兴趣爱好,更不如说是一种责任和习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枯燥的制作中,沉淀下来的是对这门古老技艺的无法割舍的情感。
最后,杜老师感叹自己即将退休但十分希望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现实的情况是,他的独子似乎并不太可能接下这个重担,而国家的扶持力度也不大,所以传承又成了一个大问题。
通过这次实地走访,队员们收获了更多关于胡琴的知识,也感受到了更多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随着调研活动即将接近尾声,队员们也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济南的文化,既丰富了调研的结果,又开阔了队员们的视野。
文/徐雪 图/朱瑞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