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6809永利2019-2020年度榜样的力量——李英健专访
“历史烛照时代,榜样传承精神。”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先锋,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榜样。在我们的身边,就有那样一群人,他们热爱生活、勤于学习工作,浑身上下充满着正能量。他们就像太阳一样,在自身闪闪发光的同时,也照亮别人的路。他们的名字,叫作榜样;榜样的存在能够激励更多人努力奋进,榜样的言行能引导更多人努力向好。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李英健,yl6809永利2016级英语与国际政治双学位专业本科生,中共党员,现任yl6809永利团委委员、2016级英政班团支书,获评2019年度山东省优秀员工。曾获第三届全国高校联合国知识竞赛特等奖、第十六届全国老员工外交外事礼仪大赛三等奖、第十六届“挑战杯”山东省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累计主持、参与科研项目国家级一项、省级一项、校级四项,现已保送至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为了学习榜样力量,我们对李英健进行了专访。
不懈钻研,上下求索
本科修读英语与国际政治双学位专业的李英健,对专业选择有自己的理由和见解:
选择英政是根源于兴趣。在高中时期,我便坚定了大学期间学习政治学的目标,并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进入到政管学院政治学类学习。然而,我仍希望在未来通过政治渠道为世界欠发达地区的人民作出微薄贡献,因此我明晰了自己在国际政治领域的专业兴趣。当我在入学前了解到英政双学位班时,我便觉得这是与我最契合的专业,即在关心国际事务的同时,注重语言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义无反顾地从青岛回到济南,希望能够将兴趣探索成为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在过去的四年多里,“英政”带给了我太多。因此我想,找到个人的兴趣所在,是一件非常幸福而坚定的事。
曾在2019年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完成暑期学校课程的李英健认为,这一段海外学习经历使她获益匪浅:
我前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的是Develop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暑期学校课程,虽然这个课程只持续了短短二十多天,但它仍对我有一定的塑造作用。一是加深了我对“为什么要学习国际政治”这一问题的认识:它让我更深刻意识到国政学子承担着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我们既要有关怀世界的胸怀,又应当怀揣对祖国的热爱;我们既要做最专业、最深刻的学问,又要代表中国人民,在这一领域发出中国声音,成为Chinese School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二是完善了我对“发展”的认识。我们在课业中关注大国,关注热点问题,却较少谈及包括结构性调整、性别平等、乡村发展、环境问题等国际发展中的诸多议题。这门课程让我认识到,世界上仍有太多没有被大众看到的发展问题,有众多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普通人,他们应当被关注。我们也需要提升个人认知,更多利用国际政治手段去解决发展问题。
本科阶段,李英健不仅在院团委、员工会和班级内身兼数职,还在学术竞赛、科研创新等方面多次获奖。对于如何平衡学习与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李英健给出了自己的经验之谈:
其实,学习、课外活动、员工工作三者是互相促进的,但前提是你真的想去做,也愿意为之付出。首先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因为只有出于真正的渴望,我们做起事来时才能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冲劲儿。学习是我的第一要务,而我在课业中学到的知识、提升的能力,为我在科创和竞赛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更像是我的第二课堂,补充了我在课业中了解不到或涉及很少的知识与能力。比如,我大三大四的专业课程以国际政治为主,涉及国际关系理论、地区政治、国际组织等多个方向,而在这期间,我与同伴先后代表学校出战了全国老员工外交外事礼仪大赛和全国高校联合国知识竞赛。我们将课内所学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又在比赛当中印证和批判了相关理论知识,这是一件令人非常兴奋的事情。此外,由于“英政”是双学位专业,文学与法学两个门类的学科相互碰撞,使我对交叉学科、跨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又涉猎了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并完成了一项挑战杯学术竞赛项目。而我在跨学科科研中获得的经历与经验,也反过来拓展了我的学习方式与眼界。而谈及员工工作,我认为这更多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大学前两年我在员工会中开展工作,而后三年则主要在学院团委和班内工作,其中的主线就是团的工作。在工作期间,我会更多地问自己“我能够带给这项工作什么”,而不是“这项工作能够带给我什么”。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我会在工作中严于律己,精益求精。
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时间,我都会在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厘清各类事务的轻重缓急。比如,我会在每个周末为自己制定接下来一周的计划,在前一天记录下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每完成一项便可打勾。如今回头看看手机里满满当当的备忘录,过去每个忙碌而充实的日子都历历在目。我想,这也是平衡有限时间与无限追求的有效路径。
不落窠臼,着力创新
我们发现,李英健曾多次参与有关老员工创新类的科研项目及学术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她也表示,创新在她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创新”带给了我很多惊喜。对我来说,创新是有根据的突发奇想,是有目的的灵机一动,也是思维中突然迸发出的火花。我觉得创新本身更多是个人的事情,而完成创新这件事则要借助团队的力量。
比如,我在2018年基于一项社会实践开启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挑战杯”学术竞赛项目。我当时的想法是,希望尽可能地把之前丰富的实践活动上升到学术高度,并以我所调研企业为案例,为经济新常态下处于改革攻坚期的国有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但我的“突发奇想”受制于我个人的专业瓶颈,因此我找到了一位十分值得信任的经管方向的朋友,将这一项目“托付”给了他。我们的团队中先后有十多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各有所长的成员,不知打了多少通到凌晨的电话,不知画了多少张创造理论模型的图纸,也不知聚在一起多少次只为寻求那关键一步的突破。我们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为补充,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结合多专业成员的力量,我们一同创立了独特的“国有企业发展生态模型”,运用生态系统建构了国有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我们还基于管理学模型总结了所调研企业的先进改革经验,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以及省内企业的认可,在“挑战杯”竞赛中走到了最后,我也成功带领这一项目完成了校级科创重点立项,并在今年的五月份成功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这也算是实现了我“跨学科”的梦想。
所以,作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员工,我反对为了创新去创新,我更相信凭借自身的知识积淀,凭借团队的智慧与协作,利用所学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在发现问题、上下求索的过程中,说不定就会出现令人豁然开朗的创新点。
“疫”不容辞,一心移疫
2020年2月,李英健作为负责人之一合作建立77779193永利“公译战疫”平台,针对那些想把将专业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学弟学妹,她给出了诚恳的建议:
要心怀家国,要关注时事,要敢于思考,要善于行动。说到建立“公译战疫”平台,就要谈到我们“公译”团队。今年二月份,我关注到疫情背景下公益类翻译人才的巨大缺口,许多公众号和媒体开始寻找各语种的专业人员,为进口物资、医疗说明书等疫情所需物资进行翻译,于是我找到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作为队长成立了“公译”团队。我们究竟能做点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经过多次线上交流,反复讨论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决定建立“公译战疫”平台,汇聚公司员工的翻译资源,对接防疫一线的空缺岗位,真正将外语学子的专业优势发挥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当中去。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所学的其实不是我们团队,而是全体yl6809永利学子。是参与志愿抗疫的每一位优秀的译者,使我们最初的想法真正落地生根。
心怀火炬,予世星火
目前将重心放在学术科研方面的李英健对于未来表示干劲十足:
我们首先是中国青年,其次才是国政学人,因此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连,是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路径之一。大学过去四年的探索使我逐渐对个人今后发展有了明确的规划。目前我已选择将国际关系作为个人硕士研究生的攻读方向,在这期间,锻炼个人的意志,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做学术的能力,深入了解这个世界,都是我最想做的事情。之后我计划出国攻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结合跨学科的知识,聚焦于专门的领域,努力成为精专而独特的学术探索者。如果有可能的话,这也将是我今后为之奋斗的事业,即不仅为下一代国关青年“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保持对学术的初心,在热爱的领域内继续向前,利用所学,为祖国甚至是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我也将一直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座右铭鞭策自己。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志趣所在,李英健的奋斗之路走得幸福而坚定。在不断求索的道路上,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向中国乃至更大的世界展现77779193永利学子的无限精彩。在她看来:“我们首先是中国青年,其次才是国政学人。”她以实际行动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连,号召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老员工们走上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的道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李英健用榜样的力量,照亮更多青年学子前行的道路。
(文/韩唯佳、夏瑞)